详细内容

玉文化在元代的发展背景

“元代帝国”与曾经的“大唐帝国”相比,更具有独霸天下的威仪,他的铁蹄征尘不仅席卷了华夏大地,而且弥漫于欧亚大陆。在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上,一方面元人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沙漠境地能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,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劣势有过深刻的反思。


这种反思直接导致了元代在文学创作、书画创作、瓷器制造、玉器制造等各文化艺术领域中处于后来居上的地位;另一方面,少数民族的武力占领形成了汉族文人的两种分化:一种是以宋代宗室赵孟頫为代表的蔽臣,这些人虽然在民族气节上深为时人及其后世所不齿,但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禀赋与艺术才能,又因成为元代文化艺术的主要构成与支撑而折服世人;另一种是诸如“元四家”之一的倪云林那样,没有反抗能力,又不甘心于武臣,于是远遁山林,以潇疏、冷逸的作品发泄对少数民族统治的不满。

t015cafdc62215f7d7b.jpg

汉族文人的折服与逃逸,都使元代统治者在形成统治的不久,就开始了对汉文化的重视与吸收,这不仅表现在文化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上,同时也表现在对历史的总结与反思之上。就玉器的制造而言,宋代用玉广泛而普遍,由于玉材供需关系相对平衡,所以才能呈现市场化的规模,而金代的玉材供应由于供给渠道不畅,受制于西夏。在元人的征服势力面前,金代与西夏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减弱,这也是金代和田玉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元代朝廷能够明显地认识到这一点,并对此采取了.为有效的措施,那就是:首先有效地保证了玉材的开采与运输通道的畅通,将玉材的产地由和田扩充到了其他的产玉地域,譬如那件.的渎山大玉海的玉料就是产于四川的渎山;另一个方面,元代朝廷有力地控制了原材料以外的"工艺材料的供给,譬如设立了 “大同路采砂所”,将产于山西大同的碾玉砂,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大都,这不能不说明了元代统治者在玉器制造方面的良苦用心。


元代的统治者是生长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,所以,对于玉装饰的颜色偏好,比较倾向于深色的青绿和黑色,在大量地使用和田玉作为装饰的同时,也开发和使用了其他类玉品种,上面所讲的“渎山玉海”就是来自四川的类玉材料,而这时还将原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引入玉器的制作中,至于绿松石、玛瑙等也是常见的代玉材料。不管上述的类玉如何在元代大行其道,和田玉的主导地位仍然是牢不可动的。从所见和田玉的出土器与传世器来看,元代的玉质使用标准很高,而且很精,精品不会低于清中期的用玉质量。


玉器作为一种高端的饰品,尽管自宋以来进人了商品化流程,但是精美作品的主要消费对象,仍然是社会的统治阶层。通过对不同朝代、不同时段遗留玉器的社会进行复原性研究,完全可以再现社会统治者对于审美的要求,以及在同一审美坐标上的位置。元代的统治者出身游牧民族,具有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格,所以,对玉件设计的施材要求很简单,那就是用料相对宽大。所雕玉件用途范围广泛,小件的生活用玉器有洗、杯、带板、炉顶、佩饰等,大件的玉器则有玉台床的记载。


文章源于网络

版权所有:臻古(北京)文物鉴定中心有限公司  京ICP备2022016554号

seo seo